村网通总站 高塘村 342134.nync.com 欢迎您!
要谈民居,首先离不开建筑。而建筑作为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反映时代内容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其系统的进行梳理可发掘出大量的信息。反过来说,民居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建筑类型,也是建造量最大的建筑类型。民居不仅与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方式相辅相成,而且有着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它顺应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是体现古建筑类型最好的载体。因此对传统民居的研究和探索,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和人居环境的塑造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价值。
在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极为缓慢。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构架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的需求。我国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岩洞,《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大自然造化之功奇伟壮丽,雕凿出无数晶莹璀璨、奇异深幽的洞穴,展示了神秘的地下世界,也为人类初期生存期间提供了最原始的家,它满足了原始人类对生存的最低要求。在南方一些潮湿多雨的地区,人们为了远离湿地,远离虫蛇野兽侵袭,创造了“构木为巢”的居住模式。此时,原始人尚未对这种“木构”建筑有明确的意识,只不过是无意识条件反射而诞生的一种社会行为。严格地讲,这算不得建筑。随着农耕社会的到来,引导人们走出洞穴,走出丛林。人们可以用劳动创造生活,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开始了人工营造屋室的新阶段,并建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新秩序,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诞生了。在距今约六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干栏建筑构件,甚至有较为精细的榫卯技术,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初的技术水平。
湖口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汇地段的鄱阳湖畔,正是世外桃源彭蠡口,青山绿水鱼米乡。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居住条件吸引着湖口先民在此繁衍生息。1982年,在下石钟山西侧的泛舟崖溶洞内发现了一处古人类穴居生活遗址,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西周。这些湖口古人类在穴居时留下的生活遗迹,是湖口先民在此渔猎、劳动、生息的有力见证。
穴居是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人类生存依赖自然的突出体现,其环境非常恶劣,狭窄、潮湿和蛇虫侵扰,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人口的增长,穴居和渔猎经济已满足不了人们的生活所需,农耕经济应运而生,人们不得不走出洞穴,构建更为宽敞的居住空间,这些地面建筑具有通风好、采光强、空间大的突出优势。1985年,石钟文物管理所所长杨赤宇在湖口县鄱阳湖滨的文昌洑发现了一处古文化遗址,采集的标本除生产工具和陶片外,其中就有屋柱压痕和稻谷遗迹。屋柱压痕存留在残存的红烧土块中,有4块留有木柱、木棍压痕。木柱压痕直径12厘米,木棍压痕1厘米至2.5厘米,其中一块三角形的红烧土块上既有竖立的木棍压痕,还有一条横斜形的木棍压迹,痕迹2.5厘米。竖棍痕和斜棍痕连接处的角呈60度。这条棍压痕可能是屋顶边沿的构件。棍柱压痕的另一面比较平坦,应是内外墙壁面。在大多数红烧土块上留有谷壳、稻草和稻穗梗的压痕。一方面说明湖口先民已经开始了原始的稻作农业,另一方面说明当时的居住建筑是以木柱为支架,以稻草梗和泥后附于木柱两侧为墙体,以木棍为檩条,上盖稻草为屋顶的原始木构架房屋。在随后发现的湖口史家桥古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留有木柱、木棍和稻壳印迹的红烧土块。这些应该都是房屋遭受火灾之后留下的房屋残件。这就是湖口迄今最早的“木构”建筑。
木骨泥墙作为最原始的民居建筑,抵御风雨、抗击火灾的能力极差。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步入文明时代以后,更为牢固、舒适宽敞的砖木结构房屋诞生了。并且有专门从事房屋建筑的泥工瓦匠和木作工人。历史上著名的“秦砖汉瓦”反映了古代建筑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湖口地处赣鄱大地北端与安徽南部交界,砖木结构的建筑既保留了赣派特色的民居,又不乏受徽派建筑影响的民居祠堂。
赣派古民居均以砖木结构的楼房一层半高,外看一般多为长方形平面,用空半砖墙围合(又称斗子墙),清一色青砖白缝灰瓦,半掩半露的硬山式双坡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面,马头墙造型丰富多样,翘首长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风。入内,其格局多为两进三开间,一堂一厅,面阔三间,明间厅堂,次间卧室,左右对称。木构穿斗式梁架。有的在前檐部做成轩廊,形制秀美且富于变化。赣派古民居更注重内部梁架和陈设的实用性,较少徽派古民居的大面积雕梁画栋。卧室楼高一层半,下层居住,上半层放置什物。厅堂设有分层,显得高大宽敞,气势堂皇。赣派古民居既注意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也注意与祠堂、庙宇、牌坊、门楼、戏台等功能性建筑有机结合。除了建筑的选址、朝向、形态要符合风水理念,周围的树木、湖泊、河流、山脉也被当做构成风水的元素。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皖南古徽州地区(今安徽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古朴精致,典雅自然。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徽州派民居的平面布局基本方正,绝大多数都以围绕扁平长方形天井为基本单位元,单元之中的房屋呈四面围合,轴线取中,两厢对称,正房一般面阔三间,明间临天井,两侧为厢房。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天井既可采光通风,又寓四水归堂,聚财之意。在内装饰上,以天井为中心,梁、枋、撑、拱、栏、隔扇都赋予精美的木雕工艺,明间厅堂顶部是华丽的藻井装饰;为了防潮,天井两头的隔扇底部用精美的石雕代替隔扇墙板。门楼上的如意斗拱和山水人物都是砖雕工艺的最好体现。在外观上,除一般古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码头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白墙、黛瓦色调分明。
徽派建筑始于唐末,兴盛于明清。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集团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徽派建筑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得到广泛认同,明中叶以后,徽派建筑跨出本土,向江南地区迅速传开,江西北部首当其冲,景德镇是徽式建筑的密集区域,湖口县处于赣北和皖南交界地区,距景德镇100余公里,受其影响尤为显著,故天井民居成为湖口除赣民居以外的又一特色民居。湖口的天井民居基本与徽派相同,但马头墙的飞檐要比徽派稍短,极少数是徽派的粉墙黛瓦,绝大多数是赣派的青砖灰瓦。
俗话说:民以居为安,安居才能乐业,社会才会稳定。即便是小鸟也要有个窝,作为人类,每个人都希望有处自己的房子。生活中,房子是人生为之奋斗的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清末民初,湖口的住房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当官或富豪之家的宅院,一类是普通老百姓的民居。
宅院多属于砖木结构,当官的或富豪之家兴建宅院时,大兴土木,房屋高大坚实,冬暖夏凉,有三进、五进的,每一进的两边是厢房,中间是厅堂,每进中间有天井,一进为接客厅,二进为会客厅,三进为议事厅。正屋两边又有许多偏房,四周有许多附属建筑,如厨房、厕所、杂物库房和猪栏、牛栏等。
民居为一般平民百姓的房子,多属于平房、茅草房、竹木房,也有部分楼房。平房、楼房为砖木瓦结构;茅草房、竹木房是用木头、竹子做的框架,用木板做四周的墙,用草代替瓦盖在屋顶上。这些房没有院落,易发生火灾。湖口人视做房为大事,很讲究风水,无论是宅院还是民居,做房前都要请风水先生看地,请测字先生择吉,选择吉日良辰破土动工,并且要放鞭炮。屋基(即“墙脚”)开挖期间,小孩子一律不允许到现场玩耍观看,其中一个原因是忌将小孩的身影投到了“墙脚”里而易使其夭折,包括个别八字不合的大人也不宜去现场。另外,刚开挖的屋基现场,正是高低不平、杂乱无章之时,对于小孩子也不安全。开工时,要请工匠们吃开工酒(俗称“架马酒”)。屋基挖好后,首先要在屋基四角按从东边到西边(或从右至左)的顺序往“墙脚里”投放石头(俗称“下石”)。房屋整个框架做好后,就要上屋梁,屋梁上要绘画、扎红绸。上梁时要喝彩,彩词的内容非常丰富,如:“一马高升,二马进土,三全及第,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连盛世,七子团圆,八仙贺寿,九龙呈祥,十全十美,百子千孙,万代富贵”。屋柱上贴红对联,厅堂照方(板)上贴上用红纸写的“吉星高照”四个大字。上屋梁时要大放鞭炮,屋梁上好后,有人在屋梁上向屋外或楼下抛糖果、香烟、糕点、米粑等,让围观的人抢着检、抢着吃,这叫“打发”。之后东家请工匠和亲友吃上梁酒。新房做好(装修)后要择吉乔迁,即乔迁之喜,乔迁时要放鞭炮,又要请亲友喝酒。亲友送匾额道喜。乔迁之后,在门楣上挂一面镜子或挂一道桃符,以除邪气。如果大门正对着大路或墙角,需在门前砌一堵墙,或竖一石碑,上书:“泰山石敢当”字样,用以驱邪除恶。
进入新时期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楼房建筑逐渐代替了平房建筑,钢筋水泥代替了砖瓦,传统民居建筑正在走向消亡。通过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发现,湖口现存古代天井民居主要分散在舜德、城山、武山、大垅等乡,但总数不到20座(包括破损的)。保存较为完整的是大垅乡王斯村许老屋湾的许平甫民居,房屋为天井民居,结构完整,青砖灰瓦,木雕、石雕和砖雕精美。它被列为江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之一,江西省人民政府也即将公布其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口县保留完全徽派建筑特色的唯一一处建筑是下石钟山的昭忠祠,建于清咸丰年间,1959、1980年相继维修。昭忠祠为四合院式的高大建筑,由牌坊门、前殿、正殿、后殿、两廊、两庑,前门基台,前后天井组成。宽15米,深45米,高14米。融祠堂、庙宇、民居为一体,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粉墙黛瓦,气势恢宏,石雕、砖雕、木雕美轮美奂,只是梁柱装饰略显素雅。门前基台上两侧石狮一对,大门两旁石鼓一双。牌坊门上有浮雕人物图画、石刻对联。门额廊庑壁间有诗文碑刻。门额“昭忠祠”原为彭玉麟手迹。抗战胜利后为纪念抗战将士改今名“忠烈祠”。门联“祀重春秋,名垂竹帛;光昭日月,气壮山河”,是彭玉麟撰并书。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已将其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总而言之,民居的进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的木构建筑、砖木建筑、成熟的派别建筑,历时上万年。它是人类与自然作斗争求生存的产物。天井民居更是人类宅居发展的巅峰之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农村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保护这一民族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将人类创造的建筑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黄勇 辛文)